欢迎光临广东都市新闻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

河南省漯河市裴城镇在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暨“五星”支部创建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

4月2日,河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暨“五星”支部创建工作推进会在许昌召开。会上,对2023年度全省村(社区)“五星”支部进行通报表扬,6家单位作交流发言。其中,郾城区裴城镇党委书记李铸涛作为全省唯一乡镇代表,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。 

近年来,裴城镇坚持以“五星”支部创建为抓手,一手抓强基固本,一手抓提质增效,用“实干指数”提升“幸福指数”,跑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速度。 

舞活乡镇党委“龙头” 

蓄势赋能筑牢振兴之基 

裴城镇以创建“三结合”示范乡镇为契机,坚持把抓发展和抓党建相结合,从“三个坚决”入手,舞活乡镇党委这个“龙头”。 

坚决把干事导向树起来。打破大锅饭、鼓励争先锋,在干部使用、评优奖先上树立重实干、重实绩导向,出台轮岗锻炼、竞争上岗等激励措施,制订工作项目化清单,推动乡镇机关干部工作联村、责任联村、奖惩联村,实行能上能下、动态调整。2022年以来,全镇先后有23名干部受到区级以上表彰,13名干部得到提拔重用,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全面激发。 

坚决把能力素质提起来。突出政治、法治、政务、廉洁“四个必学必考”,定期走出去学、请进来教,开展坐下来能写、站起来能讲、沉下去能干“三能”竞赛和实施“老带新”育苗工程,每周一次微党课、每月一次大研讨、每季度一次座谈会、半年一次外出学习、年终一次述职评议,让干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服务重大项目等实践中历练成长,有力推动了老面粉厂、银凤纸业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化解,高效完成了工业园区、华润风电等项目1950亩征地任务,保障了重大项目顺利推进。 

坚决把纪律规矩严起来。坚持以镇带村,研究制订班子会议事规则,优化“三重一大”、党的建设、评先评优等8项工作流程,镇级层面完善请示报告、定岗包村等制度,村级层面健全小微权力制约监督体系,大家的事商量着办、监督着干,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。 

建强基层党支部“雁阵” 

争“星”晋位汇聚振兴之力 

裴城镇聚焦基层党支部这个堡垒,突出“人”这个核心,建强用好干部、党员、人才“三支队伍”,激活“五星”争创、乡村振兴新动能,推动全镇成功创建“五星”支部1个、“四星”支部6个,“三星”以上支部占比达83%。选优育强村级“头雁”。以村“两委”换届为契机,实施本土人才挖掘一批、在外能人回引一批、优秀书记连任一批“三个一批”工程,张榜招贤、任人唯贤、依法选贤,24个村全部实现“一肩挑”,干部平均年龄下降4.6岁,35岁以下、大专以上文凭占比升至41.7%。 

锻造培育党员先锋。制订党员干部“十个带头干、十个不允许”等行为规范,实行争创“五星”支部、争当最美网格长“双争”机制,明确履职尽责18项清单,全镇1200多名党员主动亮身份、践承诺、办实事、解民忧,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00多个。 

引好用好乡村智囊。深入开展乡土人才摸底,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。借力成功人士,探索实行“乡村振兴合伙人”,成功引进肉牛加工、冷链物流、宠物食品等一批项目,通过冠名、授牌组织乡贤捐款200多万元。聚焦乡土人才,搭平台、给政策、促创业,打造了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,有效活跃了农村经济和市场。筹资110万元连续4年开展“金秋助学 圆梦行动”,累计资助大学新生489名,让优秀学子更好地走出去、更成功地走回来。 

写好为民服务答卷 

用心用情铺就振兴之路 

裴城镇始终牢记“民心是最大的政治”,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,全力以赴抓产业、促治理、优环境。 

聚焦兴业富民这个难点。系统集成镇域要素资源,着眼连片振兴,整体打包谋划,确立了“一村三园一基地”的发展布局,全镇以全区19%的土地、10%的人口贡献了全区1/4的粮食产量、1/3的工业产值。严格落实“双绑”机制,探索推行土地流转、合作入股、劳务输出等模式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全镇90%的村实现集体经济“清五跃十”,13个村突破20万元,人均年收入达2.6万元。 

突出基层治理这个关键。深化“党员联户、干部包片、支部会商”机制,推行红黑蓝“三色治理”模式,即各村聘村史记录员记好三本账,红色记好事、黑色记坏事、蓝色记大事,定期公布、广泛宣传,推动向上向善蔚然成风。坚持有理推断、有解思维、有法必依,成功化解积案90多件,2021年至今,敏感节点全镇赴省进京“零上访”。 

夯实人居环境这个基础。将全镇划分为162个网格,全面落实“六长”制,坚持定期攻坚与常态保持相结合,开展“旱厕清零周”“坑塘治理周”等集中行动,实行每天“两小时”清洁制度;坚持示范带动与全域推进相结合,打造整村提升、荒宅荒院整治示范村,以点带面引领全镇整治提升;坚持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,开展“党员先锋户”“最美庭院户”评选。近两年,共拆除旱厕820多座、私搭乱建680多处,治理荒坑荒院320多处,昔日的污水坑、垃圾场变成了风光带、小游园。(王尚) 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广东都市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5 by 广东都市新闻网 gdnews.zjx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